共享单车带动中高端骑行 700Bike等新消费品牌迎来新机遇
导言:共享单车让骑行回归城市,各大品牌也开始了攻城略地。很多认为共享单车的勃兴让传统自行车企业受到了很大冲击,有的基本已经沦为共享单车代工厂。但记者调查发现,共享单车 “细分化”了不同定位的消费者群体,而自行车企业到底是受惠还是受损也应分而视之。
共享单车让骑行回归城市,各大品牌也开始了攻城略地。很多认为共享单车的勃兴让传统自行车企业受到了很大冲击,有的基本已经沦为共享单车代工厂。但记者调查发现,共享单车 “细分化”了不同定位的消费者群体,而自行车企业到底是受惠还是受损也应分而视之。
共享单车重新培养骑行习惯 中高端市场呈上升趋势
自行车按照使用场景来讲,可以划分为几大类:城市自行车、专业运动自行车和便捷多功能等几大类。其中城市自行车是中国自行车市场最主要的车型,主要使用区域是城市及周边,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出行、休闲及轻运动需求。
记者调查发现,对于传统的、以一千块钱以下的中低端自行车为主的企业来说,共享单车带来的冲击较为明显。这一部分自行车厂大多是无品牌、无品质的贴牌产品,满足消费者日常代步的需求。随着共享单车的兴起,骑行体验上基本跟低端城市自行车差不多,所以当消费者通勤的需求被满足,这一部分厂商很可能面临危机,甚至倒闭。目前已经有不少小厂商放弃自己生产,转而给共享单车代工了。
但对比传统的中低端城市自行车,中高端骑行市场反而出现上升趋势。一位在自行车供应链多年的业内人士粗略估计,中国单车整体市场约在6000万辆级别,保守估算专业占比在10%左右,也有600万辆的级别,因此中高端的发展空间应该会是千万辆以上级别的市场,上百亿消费能量,包括部分周边产品的消费。
因此,具有独立设计、产品研发能力、注重品质的自行车企业会逐渐崭露头角逐渐取代传统的中高端品牌,更具市场价值;而一味靠代工制造的品牌会逐渐失去特色,变成打价格战的工具。
另一方面,共享单车的兴起,加速了自行车回归城市,分解了很大一部分的通勤需求,也重新培养了人们的骑行习惯。
700Bike产品副总裁郭晶晶认为,共享单车满足了通勤的需求,但对于追求生活品质、喜欢有设计感和品质的自行车产品的消费者来说,这一部分人一定会分化出来,寻找更能彰显个性、设计和品质、以及体验更好的自行车产品。
“当通勤代步的需求被满足、骑行的习惯被培养起来,对自行车品质和体验有要求的群体就会扩大,他们追求代步之外的城市自行车需求,比如有车一族会买一辆折叠车到城市周边做4+2骑行,喜欢运动的人会给自己选择一辆有变速、设计感更好、适合城市里运动的自行车。这其实也可以看做消费升级的影响,消费者对自行车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细分,对品牌和品质有不同的要求。”郭晶晶说。
休闲和轻运动需求更为迫切 700Bike等新消费品品牌迎来新机遇
近两年来万达、阿里巴巴在体育领域频频出手,尤其是万达在2016年与UCI(国际自行车联盟)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推动国内顶级专业自行车赛事,中高端骑行市场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新市场机会和市场上升空间。
但国内的中高端骑行市场一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山地车远多于城市自行车。这一情况可以归结为历史原因。当捷安特等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时,当时的城市道路状况并不好,山地自行车因为拥有减震、缓震和多变速功能而受到欢迎。可当城市道路已经改善时,厂商却依然继续生产和销售山地车。因为这些整车厂商经过多年积累掌握了线下自行车销售渠道,不需要做多大改变仍然能占有市场。
因此,这几年中高端骑行市场一直没有大的进步,用户不是不需要自行车,而是需要一辆更有创新的产品。700bike和共享单车企业几乎是同一时期开始致力于自行车的创新上面,一个注重产品,一个注重模式。
定位中高端市场城市自行车的700Bike,率先在尊重自行车传统和设计审美的基础上,加入了互联网功能,改变了以往传统自行车最大的骑行痛点,实现了用防盗报警、定位追踪等功能,这也是国内首款嵌入OLED电子屏幕的自行车。
其次,为满足城市用户骑行情景的更好体验,700Bike投入大量研发成本,针对扎胎、掉链子、减震效果不好等中低端城市自行车一直面临的问题作出改进,分别设计了防掉链的偏心五通、凯夫拉材质的防扎胎、以及独创的“h”型后下叉的城市轻运动后街系列。
同时,2016年初发布的银河,也是独创了突破传统行业的隐藏式折叠器等技术,一体化极简车架,3D一体锻造等,大大提升了产品的品质和体验。同时强调设计感,让自行车不仅仅可以具有代步功能,还是城市生活的必备品。而这款产品也在当年成为MUJI无印良品的首个折叠车定制提供商。
“这个城市需要一辆自行车,共享解决了通勤需求,而休闲和轻运动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这也是城市自行车下一个阶段的诉求和使命在第二季度。”郭晶晶表示,在第二季度700Bike的新品和迭代产品会陆续上市,包括折叠车和轻运动车型,满足更多用户对中高端自行车的不同需求。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相关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