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携手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共促中美能效制度创新发展
导言:近日,享誉全球的产品安全事业领导者UL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于北京中标院办公室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近日,享誉全球的产品安全事业领导者UL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标院”),于北京中标院办公室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马林聪、党委副书记段炼、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环分院院长林翎、UL全球副总裁兼家电、空调、制冷设备与灯具部总经理Todd Denison、UL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冯皓等双方领导出席本次签约仪式,共同启动了旨在促进中国能效标识走向世界,进一步加强中美能效交流与发展的一系列具体规划与举措。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段炼(左)与UL全球副总裁兼家电、空调、制冷设备与灯具部总经理Todd Denison(右)签署合作备忘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的20.09%,节能减排呼声日益高涨,因此,企业的能效管理备受关注。我国也在“十三五”规划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了加强节能管理,推动节能技术进步,提高能源效率,2005年3月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制定的《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并于2016年6月1日实施修订版。截至2016年6月24日,已有家用电冰箱等35类产品实施能源效率标识。能效标识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消费者能买到更节能、更环保的产品;同时,对于我国与国际水平接轨、节能减排和克服绿色贸易壁垒等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UL一直致力于推动全球节能减排及可持续发展,不断开发能帮助行业企业提升能源效率的解决方案。今年,UL苏州和广州实验室成功通过了中国能效标识管理中心的审核,在中国能效标识管理中心官网上注册备案成功,从此具备了可为中国及海外企业的产品出具中国能效标识管理中心认可的转速可控型空调、单元式空调、房间空调器的能效测试报告的资质和能力。
此次备忘录的签订,开启了UL与中标院的合作大门,更是中美双方能效制度交流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凭借UL全球布局及在消费者端的品牌效应,UL将协助中标院对中国能效标识进行海外宣传推广,并配合中标院对国外实验室进行能力评估;UL与中标院负责管理的国家质检总局下属能效水效工程中心就数据比对、数据核验进行合作,并在条件成熟时实现双方数据互认,包括UL将帮助能效水效中心加入UL 数据认可计划 (DAP Program)。此外,双方还将就UL加入“诚信检测机构联盟”进行进一步磋商。
全体与会人员合影
“我们此次的合作以一种创新的合作方式,推进全球能效实验室建设,推动国际市场能效性能同标同质,促进能效检测业务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马林聪表示。“ UL非常荣幸能与中标院进行能效领域的合作。UL将凭借在中国乃至全球的专业技术及人才网络,为中标院提供支持,以期推动和增强中国能效标识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UL是经过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 EPA) 认可的能源之星®计划认证机构 (CB),UL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与中标院开展包括能源之星®在内的更多项目的合作,共同为中美能效法规的融合,以及全球能效的检测认证工作的创新发展做出更多贡献。”UL全球副总裁兼家电、空调、制冷设备与灯具部总经理 Todd Denison 在会谈中如是说。
中国能效标识制度走过十二年的光阴,体系得到初步的建立,成效初显。世界银行研究表明,近20年来,在全球节能总量中,中国占了一半以上,是世界上第一节能大国,很多节能做法经验得到了全球范围的高度认可。然而,能效制度还亟需时日来持续改进完善,以及需要权威的专业机构继续为其“添砖加瓦”。展望未来,UL将继续不遗余力推动能效测试及认证的发展,帮助更多的中国“智”造走向世界。
关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初名国家科委标准化综合研究所)始建于1963年,是直属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从事标准化研究的国家级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主要针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和综合性的标准化问题进行研究。
作为国家级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一直致力于积极参与并主导国际组织活动,维护国家利益,承担了国际地理标志网络组织(ORIGIN)副主席职务,承担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技术委员会副主席、秘书等13个关键职务,主持制定ISO标准20项。
关于UL
UL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独立从事安全科学事业的公司,拥有120多年引领行业进步的辉煌历史,旗下11, 000多名专业员工致力于为全人类创建更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通过调查研究和标准制定,UL 坚持不懈地推动安全领域的未来发展,积极满足不断增长的安全需求,并与企业,制造商,行业协会和国际监管机构密切合作,为日益复杂的全球供应链提供解决方案。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相关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