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可视是供应链创新的必然选择
2016/12/21 10:40:41 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
导言:16日,物流链百城论坛2016年最后一站在深圳圆满落幕,来自于海格物流华南销售总监周小强、一站网运营总监钟鹏、鑫智通达供应链总经理刘云秀、物流链副总裁王维峰四位特邀嘉宾以“互联网+背景下的供应链模式创新”为主题,分别从物流、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方面,与行业的50多位物流经理人进行了深度探讨。未来,打造协同可视化的供应链,是互联网+背景下供应链创新的必然选择。
16日,物流链百城论坛2016年最后一站在深圳圆满落幕,来自于海格物流华南销售总监周小强、一站网运营总监钟鹏、鑫智通达供应链总经理刘云秀、物流链副总裁王维峰四位特邀嘉宾以“互联网+背景下的供应链模式创新”为主题,分别从物流、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方面,与行业的50多位物流经理人进行了深度探讨。未来,打造协同可视化的供应链,是互联网+背景下供应链创新的必然选择。
物流经过传统的2.0时代和互联网化的3.0时代,已经向着以数据为主导的4.0时代转变,面对全球化浪潮与不断推陈出新的销售渠道和产品类型,企业如何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协同、打造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这些都将成为企业在未来市场角逐的资本。
12月16日,物流链百城论坛2016年最后一期在深圳成功举办,就“互联网+背景下的供应链模式创新”进行了深度探讨。未来,通过供应链的协同与优化,将最终建立起一个实时价值网络生态圈。
1 供应链实现降本增效,可视化是必经之路
随着互联网的到来,数据越来越透明化,货主企业的利润空间逐步减少、运输商成本越来越高,传统的外包物流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物流降本增效的要求,在数据4.0时代的冲击下,可视化将是必经之路。
对此,物流链副总裁王维峰认为,物流通过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使得供应链实现可视化,方是实现企业降本增效的最佳途径。他还通过沃尔玛、联合利华、银鹭、隆汉物流、益嘉物流等客户案例介绍,更加生动地解析了现代技术在信息化方面是如何帮助企业实现供应链可视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2 零售电商互联网下的协同至关重要
无独有偶,海格物流华南销售总监周小强同样主张供应链协同,周总以“零售电商互联网下的供应链协同”为主题为大家展开了具体分析,周总指出,海格物流的未来战略目标就是,通过海格的努力,让供应链链条里的角色更加有意义的协同。
周总对零售供应链协同的六大组成部分:数据协同、资源协同、商务协同、人才协同、财务协同、业务协同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海格物流以资源协同中的带板协同切入其他协同中去的项目案例,“带板交仓业务对于零售商有利有弊,一方面,企业通过带板交仓业务能够实现综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加快库存周转,减少货物破损、节约人力资源以及低碳环保等多重数据;而另一方面,运输等环节成本增加,收货、核对、贴标环节增加,同时,这还需要供应商、第三方物流公司、租板企业多方、零售企业内部的支持。”
3 去繁化简,改变国内物流尴尬处境
互联网与新经济给物流行业带来了深刻影响,顺应互联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企业货量快速增长,但传统物流企业增长乏力甚至业务下降。
一站网运营总监钟鹏在分享中说道,“我国物流当前面临种种尴尬处境,一站网的目的就是去掉中间的非增值环节,提高整个环节的物流效率,提供透明化、高效快捷的互联网服务。”也正是因为有此方向,一站网目前已经发展为国内专注于公路运输资源的交易服务平台。
4 供应链管理由纵向一体化变为横向一体化
最后,深圳市鑫智通达供应链总经理刘云秀在论坛上针对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同时指出,互联网时代,我们产品流通环节供应链是扁平化的,供应链管理由纵向一体化逐渐转变为横向一体化供应链管理。
刘总指出,供应链金融的三大核心要素是融资,投资和控制风险,三者缺一不可,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也需要基于三大要素来进行。因此,刘总分析了针对融资环节创新的P2P互联网平台融资模式;从投资方面入手创新的物流主导模式、信息流主导模式;以及从控制风险出发创新的大数据分析与控货相结合的风险控制模式,并通过大型物流公司、互联网信息平台公司成功转型成功的案例进行了实战分析。
以“变革、引领、共赢”为主题的2016年物流链百城论坛行程已圆满结束,这一年来,我们先后走过了苏州、杭州、成都、济南、西安、武汉、深圳、青岛,与各地物流圈精英进行了深度探讨:中西部物流如何走出信息孤岛、中小企业如何实现物流信息化的低成本变革、专线物流如何通过协作实现资源配置合作共赢、物流信息化如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企业内部物流管理如何高效协同……感谢大家各抒己见,一路相随。2017年让我们再次携手同行,去往更多的城市,就众多大家关注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咱们不见不散!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相关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