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肥胖日,强生医疗联合全国百家医院抗击肥胖
导言:5月11日“世界防治肥胖日”来临之际,强生医疗联合全国近百家医院共同开展大型联合减重义诊活动,就肥胖症治疗、减重手术等话题进行专家咨询。近千名内外科医生将共同参与,通过多学科联合,让公众充分了解肥胖的危害,以及减重手术对于改善患者身体健康的重大意义。
5月11日“世界防治肥胖日”来临之际,强生医疗联合全国近百家医院共同开展大型联合减重义诊活动,就肥胖症治疗、减重手术等话题进行专家咨询。近千名内外科医生将共同参与,通过多学科联合,让公众充分了解肥胖的危害,以及减重手术对于改善患者身体健康的重大意义。
权威杂志《柳叶刀》最新文献表明,全球肥胖人数已从1975年的1.05亿上升至2014年的6.41亿人,中国的肥胖人群约9000万,其中约1200万重度肥胖,其数量呈快速增长状态,已据全球首位。与肥胖伴生的相关健康问题,如糖尿病、心血管问题,骨关节炎,呼吸睡眠暂停等都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严重的会影响寿命,患者的家庭生活将受到极大干扰。
肥胖,疾病的温床
临床上诊断肥胖以体重指数(BMI)为标准,就亚洲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其与肥胖相关疾病的特点而言,正常人的BMI指数是在18.5-24.9之间,25-27.4之间为超重,27.5以上即为肥胖。肥胖不仅影响美观,带给患者的健康问题很多,例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呼吸睡眠暂停综合症、多囊卵巢综合症等疾病,造成患者的日常生活困扰、不孕不育等多种问题,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严重困扰。有研究显示,肥胖症使患者预期寿命平均减少6-7年,其中严重肥胖症使男性预期寿命减少20年,女性减少5年,在美国,肥胖是仅次于吸烟的第二位常见的死亡原因。目前中国的肥胖人群已达到9000万,其中约1200万重度肥胖,已据全球首位,肥胖问题也已严重困扰中国居民正常生活。多学科联合,正视肥胖症问题,是当下中国医界急需重视的问题。
减重手术,如释重负
谈到安全、快速、有效的减重手段,减重手术作为重度肥胖患者减轻体重的有效方式之一,其重要性来临床上越来越明显,其需求也逐见迫切。相比不接受减重手术的患者,减重手术降低糖尿病风险83%。减重手术术后一年平均体重降低31kg,体重降低后可以有效缓解体重对于骨骼的压力,从而缓解骨关节炎。减重手术还可以有效解决和改善心血管疾病,70%以上的患者高血脂得到了改善,78.5%以上的患者改善了高血压症状。对于合并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症而言,减重手术是最为有效的治疗选择之一。此外,减重手术还可迅速减少下尿路症状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加强减重治疗可以有效减低肥胖病人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3]。事实上,相比药物治疗,实施减重手术的患者在整体健康,情感健康,身体与社交功能,痛苦缓解以及个人精力恢复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科学减重,长期持久地攻克肥胖问题
随着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现在的减重手术可以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技术来完成。与常规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剖腹手术相同,而且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痛苦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势。并且,就医学经济学而言,外科治疗可降低病态肥胖者总的医疗费用。2013年底,著名的美国克利夫兰医疗中心公布了当年十大医疗创新,减重手术治疗糖尿病位列榜首。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减重外科手术的成功案例,最大程度的证明了减重手术的有效性。
减重手术在全球是一项开展了多年的成熟手术,单2014年全球就已经开展了几十万例,多集中于欧美、澳洲等国家,已成为常见手术方式,在我国却开展却不多。通过减重手术,当肥胖患者的体重减轻后,并发的慢性疾病也会得到有效的缓解和改善。控制肥胖的有效蔓延,积极的让肥胖人群了解并认知接受减重手术,刻不容缓。但减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多学科的联合诊治。对于重度肥胖病人而言,减重手术治疗是获得长期而且稳定效果的惟一手段,同时配合多学科的共同诊疗,在减重的同时将肥胖并发症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全国联合义诊,专家帮您来减肥
世界防治肥胖日到来之际,全国23个省,50个城市的94家医院将于5月11日前后共同举办大型义诊活动,为饱受肥胖困扰的患者提供免费的BMI筛查和疾病咨询,零距离和多学科专家面对面,全面了解肥胖及其并发症的相关知识。欢迎广大患者关注当地医院信息,参加免费筛查咨询活动。
免责声明:
1.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或来自媒体转载,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我们会在24小时内审核处理。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相关网文